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四號 2023.09》
前言
2020年行政院正式核定「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110年-114年)」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透過「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一期)及(第二期)」計畫持續彙整國際文化路徑相關案例推動經驗與實務、並進行「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機制的規劃,除了在計畫期程期間與各試行路徑關係人們透過工作坊、諮詢會及田野走讀去共同探索臺灣文化主題外,並藉由國內外研究領域知識分享、網站先期規劃及專書出版,去增進國內文化路徑關係人及未來之參與者的共同認知基礎,以利國內實務推動工作能更加聚焦且具共識性,本文之資料來源基礎梳理自相關成果報告書,希望透過文化路徑觀念應用於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形成促進公私合作網絡經營推動新願景。
「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的核心價值
2016年文化部提出建構「臺灣文化路徑」概念,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亦討論到推動主題式、脈絡式文化守護機制、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的文化資產深度經營方向等議題,後續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等單位陸續啟動「文化路徑」等相關研究與個案探討、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及試行路徑的規劃操作。這些計畫的背後源自各界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完整性的期待,從過去單一資產的歷史脈絡探討與活化操作,逐漸進入到重視整體性價值與區域保存發展,連帶發展了相關法令及觀念,例如:文化景觀、系統性文化資產以及文化路徑概念因應而生,並影響至以「系統性文化資產」的整合性文化保存角度推動整體性公共參與文化建設及鼓勵公私合作網絡經營的思維。
而「文化路徑」作為一個新近推動的文化政策概念,各方機制及共識仍然持續有多元觀點的詮釋及不同面向的嘗試中。回顧「文化路徑」從歐洲理事會倡議的源起,並非僅指一趟較有文化風味的區域文化小旅行,而是反映國際的整合性文化資源串聯經營趨勢,讓更多人以一個更系統性及整體性的文化主題角度來理解跨時空文化主題的內涵及拓展體驗。在台灣的應用特別的是逐漸朝向整合多年的文化資產保存、社區參與及文化場域經營成果,嘗試串聯發展成為有文本、有場域、有經營網絡的共同敘事主題及關聯的系列性文化資源組合,試圖創造引起人與場域及歷史的互動共鳴的深入體驗,讓歷史場所回應當代生活。文化路徑的未來性可以展現多元背景的组織動員,積極建立公民對等協作。
文化路徑推動相較於過去產業文化資產再生推動的關聯?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背景過往始於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包括臺電、臺糖、中油等,使得許多有近百年歷史的產業面臨轉型、整併或關廠的情境。在大量產業相關設施、機具文物及文化急速消逝的覺醒下,因此,2002年執行中央機關首次有組織、有計畫的對政府機關及國營事業文化性資產進行調查與整理的行動;清查及保存都有相應的法令,並建立了政府跨部會的整合清查機制。(林曉薇 & 黃俊銘, 2021)。持續的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也陸續進行中。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發展表 |
近20年的努力,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確實有些多元亦成功的案例,例如:提供都市休閒功能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公私部門各自推展的各類礦業文化館舍等1。但也仍有許多待解決問題。例如:指定登錄多以單一標的為之,致使歷史脈絡難以整體呈現;或是同質性過高的再利用方式等。對於近代產業文化資產(眷村、校舍、煉油廠、糖廠、菸廠、紙廠等)雖然部分產業已啟動價值體系調查與評估或產業文化資產系譜調查計畫,希望逐步釐清各項產業文化的體系脈絡及價值(蔡英美, 2021);惟上述產業文化資產系統性保存,不僅涉及有形建築的保存,更包括文物、史料、口述等無形文化,且涉及中央各部會或及跨縣市管轄業務,因而需要跨領域協調與合作,方能促成整體性文化保存。在執行面實屬不易,也常常一再面對開發的壓力或欠缺所有權人或管理單位的長期支持。因此「文化路徑」的「系統性」、「主題性」的整合性文化資產形象及鼓勵公私合作網絡經營的思維,確實可以補充過往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主要以政策主導的不足,增進社群自主的營運與開發主體性的成長。
目前「臺灣文化路徑整合平台」的建置工作及五條臺灣文化路徑試行路徑:「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糖業文化路徑」、「礦業文化路徑」、「林業文化路徑」及「嘉南大圳水文化路徑」正逐步建構中。4條產業相關的試行路徑形成的重要基礎便來自過往20餘年的產業文化資產清查及社區網絡資源。這些試行路徑計畫有別於從過去單一資產的歷史脈絡探討與活化操作,進入到整體性價值與區域保存發展的論述,經由平台推展的文化路徑建構的三個行動策略:梳理主題論述、組織推動網絡及開展實施計畫2,逐漸整合多年的文化資產保存、社區參與及文化場域經營成果,引導地方對於系統性文化資產保存趨勢及地方自主經營網絡的期待,以建立不同層級的路徑系統,逐步落實未來可以自主營運的體驗路徑,讓歷史場所回應當代生活。
文化路徑的推動與過去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最大的差異即在其規劃形塑的過程中,關注由下而上的網絡關係人的共同合作共識及可持續性的營運;而不只是由上而下公部門引導的參與形式,因此「臺灣文化路徑」的架構落實與五條試行路徑建置互動過程中展現精采的地方文化動能力,而五條試行路徑的網絡也正逐步成形中。目前已發展出路徑系統層級及定位,期待後續的經營實踐。而「臺灣文化路徑」推動強調社區及在地性的連結也呼應重要文化民主精神3,正是產業文化資源整合運用的新願景。
臺灣文化路徑系統層級示意圖 (2023) |
展望未來,經由文化路徑所強調的主體論述書寫、公私部門網絡合作機制及經營導向會讓一些較不為人知的文化資源,藉由路徑故事的串聯找到自身歷史定位,建立營運夥伴關係並有一個集體品行銷的發展可能。雖然「臺灣文化路徑」仍相對面對後續相關部會協商、法令及網絡協作觀念的挑戰,因為不論是文化景觀、系統性文化資產概念、跨域整合執行及部會協調等的實質工作仍有許多待著力的空間4。期待藉由「文化路徑」理念的持續推廣,帶動整體性文化資源經管理、公眾參與及文化治理的思維。
各試行路徑近期可呈現的路徑規劃成果多為可結合地方運作能量的小區段的「體驗路徑」層次。目前路徑規劃內容提出初步構想,如: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中「走進馬雅各的心跳」與「上溯百年山澗」;(煤)礦業文化路徑中「海科館-平溪線」、「海科館-建基煤礦」;糖業文化路徑預計以每一個糖廠為發展核心連結周邊文化資源與民間組織,進行路徑方案的操作規劃;嘉南大圳水文化路徑則正在規劃當中。此外,近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也正在規劃有關阿里山林業文化的10條文化路徑內容;台電公司亦完成電力文化路徑的初步規劃。以上案例中的路徑體驗提案多數為目前短期間可以快速媒合並發展出雛形之文化路徑服務方案。搭配各路徑的總整性的論述與重要路徑點位,有機會逐步呈現出文化路徑的點(場所點、錨點、故事、物件)、線(體驗路徑)、面(區域路徑的整體資源論述)的路徑網絡概念。
臺灣文化路徑系統組成示意圖 (林曉薇,2023) |
「文化路徑」可作為一個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整合發展的共識工具及行動網絡。透過梳理路徑的歷史根源與當代紋理,由協作經營及公私合作的理念出發,「文化路徑」的實踐過程將可創造提供社群體驗學習的整合性遺產推廣、永續觀光及區域再生的文化品牌。這將會是一個需要整合既有文化資源、跨域人才與開展協作的長期統合性工作,對中央及地方都是一個充滿開放性的嶄新試驗。參考歐洲文化路徑及歐洲工業遺產路徑的操作經驗及案例,雖然架構尺度不同但系統性文化資產、公私合作及跨域資源整合的執行機制確實是一條產業文化資產跳脫單點保存並呈現完整脈絡可行的路。
結論
依據目前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規劃之路徑系統:主題路徑、區域路徑、體驗路徑之層次規劃已逐漸清晰,也可觀察到各試行路徑規劃及資源整合狀況,由於所涉及的資源廣度及相關網絡的建置與連結工作十分龐大,區域網絡刻正逐步將文化脈絡論述與盤點落實實際動線與地區服務動能接軌,提出可運作的路徑方案。除了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以19世紀湯姆生、馬雅各活動過的區域為主要範圍,發展出3個主要敘事主軸,發展故事與路線,間接串聯地方產業。對產業文化資產而言,其他四條路徑更有直接助益:以糖業文化路徑為例,已建立以製糖業生產體系(農工運管研生活 等)為基礎的盤點及論述框架,正嘗試深化雲嘉地區路徑規劃及擴大串聯中彰台南地區。礦業文化路徑則以煤礦為主,由平溪及猴硐去跨區自1876 年清國在基隆八斗子設立官煤開始,梳理臺灣以機械化方式具規模的煤礦產業之125 年歷史。林業文化路徑以阿里山林業為主要論述區域,建立發見、伐木、運輸、製材、生活等分區主題重點,提出主要內容與場域規劃,林鐵處亦有相關小型體驗行程計畫。嘉南大圳水文化路徑則由1920年開始興建的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的「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在水利技術與產業發展上展現技術突破與社會影響,由農業宗教及聚落面正盤點可行之體驗路徑。整體而言,多數已完成相關地方推動網絡基礎盤點,或執行擾動中,前景可期。後續仍有持續性工作待強化,以目前試行計畫案相關活動的參與、協作執行,促進團隊與地方組織的短期合作,逐步創造中長期合作機會。後續有待完成初步論述與定線,撰寫路徑論述,亦可透過共筆、口述等方式蒐集由下而上的在地多元觀點。
整體而言,文化路徑觀念應用在產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反映了幾個趨勢:
1.國際工業遺產保存的整合性資源營運管理及行銷策略
在國際文化資產保存界逐漸更加重視主題性、整體性及多元化的趨勢下,面對越來越複雜多元的文化資源場域與關係人,將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作為提升地方發展作的區域整合策略,串聯整合公私部門資源及並促進地方合作及認同感,在德國魯爾工業遺產路徑及擴大的歐洲工業遺產路徑的成功品牌形象已得到印證。未來「臺灣文化路徑」將可成為指認與連結文化資源的自然及人文特質,使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成為地方再生產的文化動能與實踐方法。
在面對數量大,種類繁多,或具有相同機能的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評估時,除了對於產業或廠區發展史的理解外,更需要透過地方社群的視角,發現更多被忽視的價值元素。保留地區文化的豐富性。同時從全國性、脈絡性的觀點,以保存國家產業歷史見證的完整性為目標(蔡媖美, 2021)。
2.文化路徑在產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呈現系列資產(Serial Properties)的特質
產業文化資產的生活元素關連性強,包含空間、歷史、文化、產業、社區、人員、生態、地景連結等面向的連結。系列資產藉特定概念性的主題論述,將二個以上基於主題具關聯且跨場域的文化、自然遺產經由整合群組,呈現更高的整體價值;同時,透過共通的管理策略與機制,建立跨域整合的文化空間治理。(閻亞寧, 2021) 產業發展與人們生活文化各個面向的運作密切關連,除了產業與社區關連度高外(許多社區居民就是產業員工及眷屬),產業發展也常與民生用度高度相關(如 糖、鹽、米、油、電、交通、金融等)。產業文化資產與社會運作的關係度高,許多產業的運作與國家財政、統治技術、家族制度、社會關係、社會組織、地方權力生態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文化路徑有助呈現產業文化資產的系列性資產保存。以「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s)」作為工具來整合文化資源建構人的網絡。開展實施計畫與擴大在地影響力。
3.文化路徑有助企業資產轉型及社會溝通的SDGs角色
產業單位以營利為本質,對於資產的投資本和產出的利益必須仔細估算,尤其「文化資產是負債」的思維,是推動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必須克服的最大難題,即是如何從生產事業轉化為文化事業或者文化性生產事業。(蔡媖美, 2021)
對企業而言,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推廣業務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1「永續城市和社區」;文化路徑與地方共生共榮,營造共好關係,也回應SDGs 8「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例如:台電公司近年推動電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之重要溝通橋梁,文化路徑也成為一個推動的方向,強調文化資產的串聯與地方的連結,透過整合相關文化資源的地方團隊,建立一個網絡,共同思考如何讓地方更加繁榮,並建立台電文化路徑的品牌,實現「台電公司」、「在地社群」及「一般大眾」三方共贏的局面。(林曉薇, 2023)未來其他國營企業或私人企業亦可思考後續發展之可能性。創造企業結合文化資產資及在地社群的永續經營模式。
產業文化資產藉由「文化路徑」作為工具,提供一個復甦(revitalization)產業文化資產的解方,改善企業在經營文化資產上的瓶頸。「文化路徑」訴說新的故事,或用不同方式敘述舊文本。也串聯真實場域及網絡(network)來推動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讓產業文化資產保存需要跳脫出單向指點,也讓更多人的聲音及故事被不同的世代理解。
致謝
本文部分資料引用文整理自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一期)及(第二期)」計畫成果報告書及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電力產業文化路徑規劃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謹此致謝。
1新北市政府轄下的瑞三整煤廠,退休礦工經營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及私人經營的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等。
2林曉薇主持,(2023)「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二期)」後續擴充第二階段報告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未出版。頁15
3《遺產與民主精神-德里宣言》(Delhi Declaration on Heritage and Democracy, ICOMOS, 2017)
4例如,文化部於2020年11月5日通函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將《行政院所屬機關機構學校文化性資產清查作業要點》停止適用,結束近二十年的清查任務。
.參考書目.
林曉薇主持,(2023)「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二期)」後續擴充第二階段報告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未出版。
林曉薇(2021)「覓徑:臺灣產業文化路徑序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曉薇, & 黃俊銘. (2021). 臺灣產業文化路徑建構之研究.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7), 26-48. https://doi.org/10.6941
林曉薇主持,(2021)「產業文化路徑跨域連結及推廣計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未出版。
林曉薇主持,(2022)「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未出版。
林曉薇主持. (2023). 「臺灣電力產業文化路徑規劃調查研究案」結案報告書.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張崑振. (2013).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 菸、茶、糖篇.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榮芳杰. (2021). 永續發展目標(SDGs)下的文化遺產維護觀念與行動 2021年全國古蹟日國際講座,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https://ezsign.gis.tw/AsiaForum2021/#/
蔡媖美. (2021).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建構. In 五0保典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 (pp. 100-11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閻亞寧. (2021). 「系列資產」的意義及其在我國實踐的擬議 [The Proposal and Practice of Serial Properties].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8), 7-33. https://doi.org/10.6941/jchc.202112_(58).0001
1 Comment
[…] 產業遺產及工業遺產獲得定義,即表示該類型文化遺產之特殊性,不同於過去一般認識的文化遺產項目。因此,本期特刊特別邀請幾位長期關心臺灣產業遺產及工業遺產的學者發表專文。黃俊銘〈臺灣近代產業遺產的保存及研究概述〉一文,乃詳細說明近代產業遺產的定義、保存觀念,並針對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出法規面對於未來保存相關遺產之可檢討方向。林曉薇〈由臺灣文化路徑推動規劃思考產業文化資源整合運用與新願景〉一文,針對產業文化遺產的特殊性,提出「文化路徑」概念,期待以此概念,建立系統性保存產業文化遺產的可行道路。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