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芳,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客座副研究員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三號 2023.02》
一、意外進入團隊
臺大城鄉所畢業的我與成大建研所毫無關聯,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踏進了該研究團隊,開啟受教、參與研究的學習歷程,後續並服務於成大,前後歷經20餘載。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學長、學弟妹攜手學習與成長,試圖改善與維護生活環境品質,建構與執行理想理念。
1996年聽說建築系有位教授急尋博物館展示背景人員,遠到臺中科博館尋人,該館人員建議近便在臺南找尋。孔憲法老師與徐老師是好友、同事,惟1995年底剛從英國倉促返台,搬家、初居臺南、適應新環境,生活亂成一團,勉強答應去看看延平郡王祠文物展示案,並請前科博館典藏組同事鄭蓮(惠)英小姐共同協助。首次帶娃匆忙與鄭小姐出席會議,一入會場竟多達10餘人,場景震撼,當日不僅遲到、會中奶娃哇哇大哭,不知會議如何結束,…就糊裡糊塗地一腳踏進這跟博物館似乎沒多少關係的研究團隊。該案之後,徐老師又陸續接了與文物館相關的展示案,如白河蓮花館規劃案 (臺南縣葉佳雄文化局長委託)、東隆宮展示案,就此接手執行展示相關案,惟此類案件似乎僅我一人執行,不如前案大陣仗,多年後仍未理解老師如何能信任與放手。
1999年春末首次隨徐老師、蕭瓊瑞、陳信雄、…等5位老師前往旗山許伯夷山莊,檢視山莊中的收藏,徐老師負責木雕,我配合檢視木雕文物。同年七月天,烈陽下見識到陣容龐大、17輛載著滿滿山莊文物的大貨車,浩浩蕩蕩駛進校區,見到揮汗如雨忙前忙後的翁鴻山前代理校長,此後似乎展示許顧問木雕之相關事務由我執行,也在老師鼓勵下得以與知識淵博、充滿藝術氣息的蕭、陳…等老師共同執行該年於藝術中心 (當年為餐廳) ,策畫成大校慶展「風華再現」:成大校慶許伯夷先生捐贈文物捐藏特展之木雕部分,也是首次執行校級相關展示案。似乎就此接續執行學校各類展示案、研究校史與文化資產。
1999年「風華再現」校慶展 (許伯夷捐贈文物特展)伯夷文物於今藝術中心展廳展出,上右圖為木雕展廳一角。 首次配合徐老師執行與本校相關展示策展案 |
1998年初秋,老師詢問是否有興趣念博班,也許未了心願而嘗試,隔年如願進入。期間陸續參與了老師主持的計畫案,如臺灣省立歷史博物館「臺灣建築史」展示規劃之研究(1999~2000)、原臺南州廳建築生命史文物蒐集及展示計畫(2001)、高雄縣定古蹟「竹寮取水站」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2003~2004)、臺南市山上水道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2004~2005)…等。其他計畫案雖非老師主持卻也因他同學或學生,這些計畫案如退輔會-龍崎工廠產業文化資產清查研究案(2003,張鈺璜等)、傳統三合院建築修復及重建前置作業(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3,曾逸仁等) 、二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修復計畫先期規劃及古蹟調查(2003~2004,曾國恩),甚至參與歷史文物館的展示案,如陳信雄老師等規劃的大員紀事(2003)、王健文老師主持的歲月雕琢五條港展(2003-04)…等等。
雖然研讀城鄉所碩班時也參與計畫案,然助理與研究生執行內容與工項有別,後者參與乃實習課程的部分,包括調查、彙整、分析、方案研提、比較與最後定案似與徐老師的步驟流程類似,然城鄉所執行分析與研提多在實習課堂討論,視為課程的部分,高階助理配合上課類似助教。徐老師的計畫案則非實習課程,為單純計畫案,也因個案差異分由不同興趣的學生與助理執行,計劃案的討論與課程似無關。參與之城鄉所案偏向於城市、觀光規劃、古蹟調查研究、測繪與保存等類,徐老師的案子偏向地區或場域之發展歷史調研、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園區規劃與「再利用」,似與博物館有著更密切與實質的關聯。
二、文資保存價值的堅持
2001年(博一~二)執行州廳建築生命史展示案,工作重點鎖定如何利用建築本體可見元素(文物蒐集)以為展示詮釋物件,於修復期間隨機抽空到現場進行調查與紀錄、與工班及文資籌備人員范勝雄老師討論拆下的構件保存狀況,並適時地請工地停工保留揭露不可見之工法為展示場景,以配合未來展示需求,如主入口右側與圓形衛塔之地樑拱券結構等。有日老師有事臨時被指派代替他參加州廳新建案的評審,首次被指派,不知會中該如何處理,數次藉機請教老師有何要注意的事項、或建議…,他突然回說有一天你們都要獨當一面。會中看到建築圖中新建築將原右翼立面遮蔽近1/3,因此建議新建築勿遮擋原建築立面,建築師因此動怒,梁華綸主席則邊打圓場。返校後向老師報告,請老師向建築師建議,他沉默未語,當場有點失望。當修復與新建築完工後,看到完整的州廳立面,感受到老師的支持而百感交集。
策展案州廳建築生命史展示設計說明圖,左:展示設計說明、右:展示設備配置圖 |
三、身體力行的體驗與學習
博班入學申請的研究大綱原擬主題為「生態博物館」,然面試時評委的評語:「你以為一個計畫案就可以取得博士學位嗎?」,雖然生態博物館在當年是法國一門已發展長達6-70年的知識體系,然而在台灣卻是陌生的理論,少有人知道,為了不讓畢業論文產生波折,入學後思考改博論題目為原住民建築。在台大都計室時,因「蘭嶼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與開發研究」案,而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達悟族文化與傳統建築的調研,在科博館時則為策展原住民展廳,再深入達悟族外,與王嵩山及許功明兩位研究人員陸續進行排灣、魯凱、阿美(呂理政老師引介中研院陳奇祿老師帶領調研)、鄒、卑南等族群的調查,在此基礎下思考改題目的可能性,老師同意我的請求。或許因此老師認為我在原住民建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而讓我與他共同編撰英國編輯出版的世界建築辭典中原住民建築的部分。此時的我卻慌了,因為此前未曾實地調查尚有布農、賽夏、與泰雅,必須努力補足,但也因此理解短期想要跑遍調查領域的困難,還好該辭典僅需簡短綱要,因此決定將論文範圍縮減至台南地區的原住民,以近便調查。
2001年末,老師與傅朝卿老師及張玉璜學長共同為空中大學開設台灣建築史課程(2002/02-06),原住民建築部分老師找我協助。歷經授課錄影與課綱撰寫的磨練,深刻體會一門課背後知識背景累積的深度與難度。更了解自己的不足,授課內容、方式、表達能力的培養都極其重要。而當徐老師接續找我講授工地主任班的原住民建築部分時,即積極培養與訓練原住民建築的能力。發現老師採用的是讓你自己體驗、身體力行的方式在訓練、培養,由自己發現不足與所需自我努力的部分。 2002年由徐老師帶領參加在香港舉辦的IASTE國際研討會,雖然碩班最後一學期曾把碩論改寫成研討會文章,然會場遠在德國慕尼黑,限於經費最後還是跟王鴻楷指導教授說明缺經費無法前往。而香港研討會一方面為了畢業門檻,另一方面則是徐老師發表前半段,我報告後段簡略結語即可,卻仍然緊張地一遍遍地將簡報檔修改。嘗試將自英回國後已經忘光的英語再撿回部分,也鼓舞自己後續努力,以便能在外國學者面前穩定表達。
四、文資保存再利用與博物館理念的嫁接
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理念是徐老師首次要我安排外師演講的題目,委請科博館何傳坤博士(考古學門專家)演講的議題,事後老師再次論述與詮釋Eco-Museum時,稱之改為「環境博物館」之名稱更符合臺灣需求,當時演講內容之一的核心與衛星博物館之脈絡,則為徐老師運用於孔廟文化園區之規劃,也曾為顏鴻森前館長運用於成大博物館與校園三層級組織之理念。
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為博物館這領域,曾運用在原州廳保存與揭漏地樑等見證建築生命史的展示場景、台南山上水道等案之運用。此理念甚至衍伸至校園文化資產課程的概念,不僅在博物館尚在籌備階段即首次培訓志工,運用於博物館志工對大眾導覽的內涵上,如今同時也是踏溯臺南課程中「成大人之道」的路線之一的基礎,並持續經由其子弟堅守成大實體校園文化資產。也利用於博物館開設校園文化資產課程。
對成大的影響不僅在博物館的範疇,重大改變的是校史的研究,從蘇國際長委託徐老師美援時期成大與普渡大學的合作開始,有系統地對成大建構具時間脈絡、層面廣大、除以公文檔案為重要依據史料,更開始對校園裡實體的物件,如教具、教材、產業合作…相關可謂為校園文化資產類物件,也逐步建構博物館的校園文化資產物件的具體典藏系統。
五、C+A論文討論模式與同窗情誼
由徐老師與傅老師共同主持的C+A論文討論模式,雖然課前壓力極大尤其輪到報告時,卻是我最喜歡的上課模式,是認識保存組所有同窗最佳、也是唯一的時機,含不同屆數與碩博班同學。不同於城鄉所論文討論模式是個人單獨與指導教授約時間,C+A的模式能較為深入地了解同學研究興趣、方向,也能彼此鼓勵、建議,讓自己知道可找誰討論,有助於彼此的學習、成長、認識與了解,也形成一個大家庭。
2005年成大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於本館(首座行政中心)籌設展示,再次召集了1999年風華再現校慶展的四位籌畫者,共同策劃許顧問捐贈展,主題包括石雕(蕭瓊瑞)、陶瓷(陳信雄)、偶戲(石光生)與木雕特展,木雕再次由我負責,為了充實展示內容,設定主題探討許顧問典藏木雕特色與傳統建築構造型制特色。邀請曾與他共同執行兩個相關計畫案、負責將屏東內埔鍾式宗祠木構件運回建築系並收藏的同研究室曾逸仁學長(傳統漢人木構建築);曾經閒聊小五義並獲他贈書的蔡明志學弟(題材與內容—傳統世界生活理念的呈現),他對章回小說人物刻畫的興趣及該方面深入的學養;還有對臺南傳統老行業深入了解與認識的顏世樺學弟(傳統木雕工藝)一起策展。
博物館籌備時期正式入住首座行政中心的本館,於一樓展間展出「天工四響」(專書封面) | 展場:博物館一樓西翼1W2室與曾逸仁、蔡明志、顏世樺等學長弟共同策展,(翻拍自天工四響展示專書內頁說明) | 博物館內屏東內埔棟架自2005首展之後留存至今,(翻拍自2009年成大博物館年報) |
該主題之策展合作外,2007-09年的美援普渡成大計畫特展案的研究與策展案,更是大規模的仰賴學弟妹十餘人(蔡侑樺、許正傑、顏世樺、何基豪、王逢君、湯鈺媗、蔡惠玉、江昭德、劉俐伶、王雅萱、尤琦…等)的幫忙,方得以完成。除了因計畫案彼此密切合作,也正因為C+A特殊論文討論模式所促成特殊同窗情誼。也使成大博物館的運作模式超出了傳統的模式。
六、結語
徐明福教授是影響我最深的一位老師,然而,其對學校與社會的貢獻更是深遠,具體反應在如下議題:博物館、(校園)文化資產、校史等範疇,他所建構的理論與實踐,更是系統性與資料性地建置了全臺大學博物館典範。
1 Comment
[…] 【專文】憶指導教授:徐明福老師 2023-02-14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