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蕙,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二號 2022.09》
壹、緣起
猶記2020年10月底某一天接到徐明福老師來電,詢問是否有興趣協助辦理蔡龍進畫師的傳習活動,想了一下應允後,即開始構思及拜訪龍進老師討論課程計畫。過了一陣子,徐老師再次來電關心進度,當時覺得老師那麼忙碌仍記得這個計畫,那一定不能有負所托。現在回想起來,這段與老師最後的對話仍言猶在耳,真的非常感謝老師的信任與支持。
事實上,雖然從事建築彩繪的研究超過20餘年,但一直都以撰寫文字為主,從未辦理過相關活動。因此,承接這個計畫很大的原因,即在於希望自己除了研究工作外,能實踐過往累積的知識,將所學落實運用於教學計畫中。加上2020年7月甫完成文資局「研擬重要傳統工藝:傳統建築彩繪保存維護計畫」,已經彙整並分析了許多過去曾辦理過的彩繪傳習活動。因此,本案的規劃即參考了這些前輩的經驗,其目標一方面在於傳承傳統彩繪技藝,一方面也可讓龍進老師累積更多的教學經驗,嘉惠對傳統藝術有興趣的學習者。
另外,傳統建築彩繪在登錄及認定保存者時,可分為「傳統工藝」及「保存技術」兩個項目。以現況來說,後者更偏重傳統技術的掌握及傳承,也是目前急需培育人才的部分。故本計畫一個最重要的課程重點,即是彩繪基礎工法的學習,特別是地仗處理的程序。因為研究建築彩繪以來,愈來愈覺得唯有適當的工具材料及嚴謹的施作步驟,才能使作品維持長久而不易損壞。同時,經過這個繁瑣的工序學習,除了可建立完整的傳統建築彩繪知識,也能讓學員更深入理解目前彩繪修護保存的價值及困難。
貳、課程執行
一、規劃
本次課程已執行兩期,由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承辦本計畫,其補助款來自文化部因疫情而辦理的補助方案,分別為「文化部辦理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後藝文振興方案補助」及「文化部辦理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第一期課程時間為於2021年8月至11月、第二期為2022年2月至5月(後因疫情嚴峻,部分課程延至7月)辦理。每一期進行66-72小時的課程,包括在臺北上課的彩繪學習、實地參訪,以及至臺南辦理6-12小時的推廣活動。在學員部分,第一期招收15名學員,第二期以舊生為主,共有10名舊生、5名新生,原則上以傳統建築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或學生優先錄取。在課程規劃的部分,必須非常感謝蔡龍進老師的包容與配合,毫不藏私的傾囊相授。
蔡龍進老師生於1948年,13歲開始隨臺南府城潘麗水畫師習藝,從事建築彩繪超過60年。為新北市登錄之傳統工藝「傳統彩繪」保存者及2020年「新北文化獎」得獎人,足見其卓越的彩繪技藝與作品深獲肯定。
目前臺灣一般傳統建築彩繪的施作,大致可分為「油漆師」、「彩繪師」(兩者也可統稱為「油師」)與「畫師」三類。以臺灣傳統木構彩繪來說,「油漆師」最重要的入門工作是調製漆料,如煮桐油、調製桐油灰、豬血土、各種油料及刷色等;「彩繪師」便是上色及堵頭的設計打稿、拓稿與繪製。待樑枋堵頭圖案完成後,便可請「畫師」前來完成門神及其他人物故事、花鳥走獸等圖案。因此,傳統建築彩繪的分工大致可分為「油」、「妝(彩)」、「畫」三個階段,分別由「油漆師」、「彩繪師」、「畫師」施作。
而龍進老師的學藝經歷及工作雖是專職的畫師,基本上不需要執行「油」的工作,但因本身的好學,加上習藝期間與府城早期知名的油漆師丁網、火炭師、乞丐師等人熟識請益,故對地仗處理等油漆做工相當熟稔。因此,基於此計畫課程內容的完整性,雖然上課時間有限,在第一期課程中,仍請龍進老師傳授完整的「油」、「妝(彩)」、「畫」三個階段的基本技術。而第二期則加入木雕的彩繪,學習不同於平面彩繪的施作方法。
二、課程概述
1.「油」
「油」的部分即是「地仗處理」。其課程包括煮桐油的解說、「豬血土」(又稱豬血灰)的示範製作以及「裱紗」的作法,此也是本次課程中,工具材料準備最為繁雜的階段。首先,新鮮豬血及稻草的取得在臺北地區並不容易,經多方詢問後,於新竹肉品市場購得未加鹽的豬血(必須於當日凌晨兩點至肉品市場拿取),稻草則感謝務農朋友的贊助,石灰則購自臺南和興石灰工廠的熟石灰。
就目前所知,豬血土的製作程序有好幾種,其功能等同於現代批土。但因材料取得困難且製作麻煩,目前已極少施作及傳承。依龍進老師的作法,製作後的豬血土必須密封放置一週待發酵後才可使用(期間必須兩三天開蓋一次攪拌,並視狀況加灰加水),使用前再加入桐油攪拌。從學員實際使用豬血土及現成補土比較,豬血土因厚實有彈性,對無經驗者來說極不易操作,學員們雖然挫折感頗大,但也因此學習了幾已失傳的工法。而除了豬血土外,在木構件上裱紗也是防止木板裂開重要的防護措施,施作時亦有許多細節需注意。
2.「妝(彩)」
「妝(彩)」的部分,課程內容包含堵頭圖案的繪製、扎孔拓稿、描墨線,以及暈色(化色)、疊色、染色(指搨色)等上色技法的教學。此部分龍進老師非常強調必須讓學員自行臨摹繪製堵頭圖稿,而非直接複製老師畫的圖案。也因為這樣的過程,更加深學員對堵頭圖案組合方式的了解及正確的畫法。但同時,傳統彩繪最重要的基礎即是使用毛筆繪圖,從上課過程中可以發現,學員對於拿毛筆描墨線相當生疏,此也是在第二期課程中,規劃數堂毛筆繪畫課程的原因。
除了圖案繪稿外,課程中也教導三種上色技法,包括「疊色」、「暈色(化色)」及「染色(指搨色)」。在第一期課程中,因考量對於初學者來說,水泥漆較容易繪畫,味道也比較不刺鼻,故疊色及暈色以水泥漆施作,而以手指繪畫的染色法,則只能使用油漆繪製。但油漆乾燥速度較慢、也有油漆味,要畫得好也需花費更多時間,雖不適合短時間的教學,卻是傳統彩繪的精華所在,故第二期課程不論疊色、暈色或染色全部改以傳統油漆繪製,期能更接近傳統彩繪的工法。
另外,圖案中出現的金色以「水性金漆」及「金箔」兩種材料施作。現成金漆使用前會再添加金粉,增添光澤亮度。純金箔使用前,也教導學員如何先處理金箔後再安金。兩種材料的使用也可讓學員比較純金箔及化學金漆在色彩上的差異。
在第二期的木雕彩繪中,另規劃了撒螺鈿工法,此也是目前傳統彩繪少見的做法,主要因適合的螺鈿(貝殼)取得不易。本次課程僅能購買到漆藝使用的貝殼片,但與龍進老師認為最適合於彩繪施作的龍宮貝殼,在光澤及厚薄度上仍有不同。 從以上兩個階段的學習可以發現,傳統建築彩繪在許多工序工法上的改變是時代演進的必然。不但大部份傳統手作的工具材料已被現代工業化製品取代,如桐油、生漆、石灰、礦物色粉等材料的產量也愈來愈少,且成分的天然純度也難以掌握。因此,在課程中,龍進老師也會說明這些傳統與現代材料的差異及各自優缺點,為傳統工藝的保存留下記錄。
3.「畫」
「畫」的部分,也就是堵仁(中堵、枋心)的繪製。本次課程除了一般彩繪主題的教學外,第一期的課程中也教導以金粉繪製「擂金畫」及以宣紙水墨畫示範模擬溼壁畫的作法。 相較於「油」、「妝(彩)」著重於技術工法,「畫」則是屬於藝術性的部分。在這兩期的課程中,老師雖提供圖稿,但學員仍可自由選擇想畫的主題。此優點在於,老師可分別依學員的作品說明傳統彩繪的規則。
例如,老師常常提到在廟裡繪畫時,一定要注意視點距離,在高處要避免畫得太細或顏色相近,以免在寺廟的大空間中無法看得清楚。而藉由每位學員不同的繪畫主題及色彩搭配,經由老師的講解,無形中也領悟了傳統建築彩繪的美感規律。
參、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以上為2021-2022年所執行的「蔡龍進傳統建築彩繪技術推廣計畫」大致的課程規劃內容。兩次課程共120小時的各項實作對於完全無經驗的學員來說,都是不容易的挑戰,加上時間極為緊迫,課程中學員亦不乏出現挫折退縮的情緒。但在龍進老師的鼓勵下,最後都盡力克服交出成品,讓老師極為滿意。而依文化部補助案之精神,第一期的課程以培育及開拓藝文人才為目的,因此招生對象以傳統建築領域人才為主。學員雖無建築彩繪相關經驗,但透過本次課程的引導與學習,實際也引發學員對傳統彩繪的興趣,此由三分之二的學員繼續參與第二期課程可得印證。而第二期課程加入了推廣傳播的目標,故特別在臉書成立本計畫之粉絲團(FB:蔡龍進傳統建築彩繪技術推廣計畫ii),每次上課皆直播課程內容,並保留於臉書平臺上,方便有興趣的民眾持續觀看與學習。同時也錄製剪輯了一小段成果影片。
成果展影片: https://fb.watch/dEqRdtHZwe/ |
整體來說,本計畫可歸納以下幾點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1.傳承臺灣傳統建築彩繪技藝,豐富文化資產保存資料建立。2.引發學員對傳統彩繪的興趣,拓展傳統藝術教育。3.本次課程有多位學員為設計領域專長,學員可運用相關知識於實際工作中,將傳統工藝帶入不同的領域。4.結合木雕彩繪,透過不同工藝相互交流.延伸學習視野。5.分享課程影片,擴大本計畫能見度,宣揚無形文化資產的內涵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