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麟,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二號 2022.09》
蘇清良,建築工作場域別稱「良伯」,日本時代昭和10年(1935)出生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為臺灣南部知名傳統土水司阜。八歲就讀大湖國民學校,在學期間因太平洋戰爭需躲避空襲而被迫輟學,為求日後能有一技之長,拜師韓其福(福司)司阜學習傳統民居建築與土水修造技術,從事土水作已逾70年。
16歲開啟學徒生涯共計3年4個月,學徒期間除了例行性的打掃庭廚外,每日開工前的整理工具到建材備料、拌和灰漿、打雜等,均是基本要求,初期主要是協助其他司阜,擔任小工邊作邊學,從傳統磚木造民宅的屏仔壁作起,包括竹子的劈裂加工至綁紮竹籠、骨架,繼而塗抹白灰與修飾灰泥壁方告完成。此外製作土埆磚、疊砌土埆厝、壁體疊磚、屋面蓋瓦、厝頂抓漏、立基排水、灰泥裝修、線腳修飾等均為學藝範圍;待學徒階段結束可正式出師時,其師韓其福贈予一套土水工具,包括大小抹刀、拖泥板(土捧)與槌子做為賀禮1,期勉日後工作順利,象徵習藝有成可獨當一面。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師徒承造許多台南與高雄一帶的民居宅第,建築構造多為硬山擱檁式的磚木造傳統建築與竹籠仔厝(竹造建築),建築形式多樣有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與增建護龍等格局。除民宅外亦有廟宇建築,包括台南武當山上帝廟左廂房、湖內鄉玉湖宮、將軍廟等,進入197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起飛與建築環境的丕變,此時蘇清良帶領工班團隊2轉作現代透天住宅等。
註1蘇清良相當感念韓其福的教導與肯定,雖然已出師但並未離開,能跟著師父一起施作民宅廟宇。訪談蘇清良司阜,時間:2003/12/06,訪談地點:國定古蹟新竹州廳。
註2蘇清良執業穩定後,因應建築工程所需也開始收徒弟,包括蘇清發、蘇清香、謝茂義等人,均是當時工作團隊的主力成員。訪談蘇清良司阜,時間:2022/07/05,訪談地點: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1998年10月,蘇清良在其子蘇神男的邀約下,參與當時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作的「台北公會堂二期修復暨中正廳再利用修復工程」,此機緣讓蘇清良開啟了長達25年台灣文化資產修復工程,包括國定古蹟的台北公會堂暨中正廳、新竹州廳、臺北賓館、屏東恆春古城、淡水紅毛城、台中霧峰林宅下厝大花廳與頂厝景熏樓、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南開基天后宮等重要修復工程案例。此外縣市定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有新埔上枋寮劉宅雙堂屋、高雄鳳山縣城殘跡東門便、東福橋、台南公會堂、高雄中都唐榮磚窯廠紅磚事務所、臺北孔廟、臺南海山館、臺北欽差行台布政使司衙門、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原台南神社事務所、高雄鳳儀書院、臺南放送局、屏東五溝水廣玉祖堂、屏東宗聖公祠、臺南中學校講堂暨原紅樓玄關、東山農會日式碾米廠、高雄糖業博物館社宅事務所、臺南水交社宿舍群、清水黃家瀞園、高雄愛國婦人會館、屏東菸葉廠、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等,在各地古蹟修復工地常可見其身影。 2002年國定古蹟新竹州廳進行修復工程,當時委由學術單位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承作修復工作報告書,黃俊銘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3,因為當時施工紀錄團隊的鼓勵與相關工法紀錄,蘇清良也漸認知自己並非僅只是一位土水司阜,對於自身所擁有的早期土水修造技術開始建立信心,慢慢知悉其重要性與研究價值,也開始將自己相關土水工具留存下來,藉由施工紀錄團隊的整理記錄,冀望土水修造技能未來能繼續傳承。難能可貴的是因有部分工具為個人親自打造與製作,從早期習藝迄今的相關土水工具均能妥善維護,因應各修復場域施工現況使用,也利用餘暇時間將工具適切保養留存,誠屬不易。
註3參考《省定古蹟新竹州廳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黃俊銘教授,協同主持人薛琴教授,執行單位為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委託單位為新竹市政府。
2003年在國定古蹟台北賓館進行修復工程,當時文建會聘請了小松七郎等日本左官職人前來指導與交流,蘇清良作為台灣修復現場的土水司阜代表,此次的台日工匠交流,使得他意外發現日本抹刀4的品質精良,尤其是國外專業的土水相關工具與保養,讓他大開眼界也從中學習日本職人對待工具的嚴謹態度,當時還從日本左官職人手中購買了已使用過的中古日本製抹刀,爾後在許多古蹟修復案場,只要親自施作抹壁工項,均拿著當時購買來的日本抹刀進行塗壁。此次交流探討日式灰泥壁體其材料、施作、工具等方面技術,並融合各專家學者建議與日本職人的施作經驗,來完成台北賓館的修復,對於未來古蹟修復技術的傳承,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邁入古稀之年的蘇清良融合這些修復技術與經驗,受公部門委託陸續展開技藝交流、教學傳承與研習課程,從傳統漢式建築的閩南瓦作、斗仔砌牆、土墼牆、編竹夾泥牆、白灰粉刷、漢式線腳、花草泥塑等,以及日式建築和近代建築的線腳(拱圈、天花、圓形燈飾)、小舞壁、板條灰泥牆、洗石子、磨石子等工法,均納入傳習課程。2014年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所主辦之「洋風建築之灰泥研習工作坊」,以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修復場域,與來台之日本文化財專家學者、左官職人進行石膏翻模、灰泥雕飾、灰泥線腳修復等技術交流。蘇清良以耄耋之年,仍受設計監造與施工單位推薦,代表台灣土水司阜與日本職人進行研習交流,也砥礪自己在左官技術上需更加精進。在此次台日研習交流中,受日本職人肯定其灰泥線腳堆塑技術與自製工具的靈活使用,其後更與日本匠師進行工具的交換留念。
註4日本抹刀又稱台灣司阜一般又稱摧刀,當時台灣司阜主要使用白鐵製的廉價抹刀,與日本職人所帶來的不鏽鋼製的專業抹刀(日幣折合約新台幣六千元),不僅價格與品質上有極大的落差。
2017年12月~2018年05月期間,受邀於台南市文化資產局「傳統匠師(土水泥作類)人才培育計畫(基礎班)」,在台南市水交社舊日式官舍此地擔任傳習授課匠師,傳授計50多名學員學習小舞壁、土墼牆、板條灰泥牆、清水磚牆、斗仔砌牆等施作技法。也在同年孫子蘇建銘表明想學習土水作相關技術,能有孫子願意繼承其藝,身為祖父與業師其欣喜溢於言表。2021年9月由高雄歷史博物館主辦土水修造技術研習營,在高雄市舊城國小崇聖祠由蘇清良傳授學員有關漢式建築仰合瓦作、白灰粉刷、土朱粉刷等技術,藉由教學傳承也一併修復崇聖祠相關破損構造,文化資產保存可謂一舉兩得。蘇清良長年持續在文化資產修復現場深耕與技術傳習保存,其工作技能受徐明福、張嘉祥等建築學者肯定與推薦,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2019年04月30日公告登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土水修造技術」,認定蘇清良為高雄市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彰顯其文化資產貢獻。
2020年7月6日臺北鐵道部文化園區開幕之際,以土水司阜身份受邀觀禮並接受國家元首蔡英文總統的表揚,除了長年戮力鐵道部修復工程外,其土水修造技術也備受讚揚肯定,無形中也提升傳統工匠司阜的角色地位與重要性5。良伯目前已87歲高齡,身體機能退化導致體力負荷不若當年,只要教學研習與修復工地現場需要他,仍舊風塵僕僕帶著土水工具至工地現場實作,爬上工地鷹架親身示範指導後輩司阜相關工法與細節,帶著高度傳習熱情與一身技藝,持續一步一腳印參與台灣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與教學傳承,自詡全力以赴用心在古蹟工作場域,默默地「頂真實作」是蘇清良司阜一生的寫照。
註5往年台灣傳統修復工匠藝師較不受重視,開幕典禮邀請對象主要為主政者、業主、建築師、營造廠等人員,2020年臺北鐵道部文化園區開幕,以古蹟修復現場的傳統工匠藝師為表彰對象,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是一大進步。